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优秀单位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优秀单位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冶金与材料学院周官强 学生李颖 张晶)2025年春节期间,冶金与材料学院学子响应学院号召,以“探寻红色记忆,品味浓郁年味”为主题,走进革命遗址、深入市井街巷、品读文化经典,用脚步丈量历史厚度,以笔墨书写青春担当。该院1000余名学生积极参加活动,提交实践作品600余份,涌现出一批兼具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的优秀成果。
踏访热土,对话历史,红色基因薪火传
在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牛角沟村,2023级工程造价专业6班何俊威同学跟随“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的足迹,在起义遗址陈列馆中触摸斑驳的武器、泛黄的文件,聆听讲解员讲述旷继勋率领4000余名官兵浴血奋战的壮烈故事。“站在红军广场上,我仿佛听到了百年前的冲锋号角。先辈们用生命诠释了何谓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的炽热信仰,更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使命担当。”他在实践报告中写道。
青杠坡战斗遗址的苍松翠柏间,2024级工程造价专业7班姚星同学驻足凝望这片曾被战火洗礼的土地。“历史课本上的文字在这里变得鲜活,每一块岩石都像在讲述红军战士的呐喊与坚守。”在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青杠坡村,她通过一件件锈蚀的武器、一张张泛黄的作战图,重温了1935年那场决定红军命运的惨烈战役。“硝烟虽散,但‘为有牺牲多壮志’的精神永远镌刻在这片热土上。”她的实践日记中这样写道。
无独有偶,2024级铁运专业7班苟春燕同学走进家乡巴中平昌的刘伯坚纪念馆,透过烈士手稿与生平影像,感悟“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赤子情怀。“纪念馆前的雕像目光如炬,仿佛在提醒我们:信仰的力量能跨越时空,指引每一代青年前行。”她在讲解中动情地说。从青杠坡到佛头山,从旷继勋到刘伯坚,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以青春对话革命薪火。
像何俊威、姚星苟春燕和这样的红色寻访者不在少数。从江西井冈山到陕西延安,从贵州遵义到重庆红岩,从攀枝花到巴中,学子们用镜头记录下50余处革命地标,撰写心得逾8000余字。23材料6班夏嘉模同学在西安钟楼前感慨:“当指尖抚过斑驳的城墙,每一道裂痕都是历史的注脚。钟声穿越千年,提醒我们‘盛世’二字背后是无数人的负重前行。”
古韵新生,活力焕发,年味传承新诠释
当传统年俗遇上现代科技,碰撞出令人惊喜的火花。2023级环境监测专业6班李林骏同学在家乡尝试“电子鞭炮”与“线上庙会”,用短视频记录下“VR春联创作”“AI舞狮动画”等创新形式。“放鞭炮驱邪的寓意未变,但环保与安全让年味更可持续;线上庙会打破时空限制,让海外游子也能云端赶集。”他在《春节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探索》中写道。
在春节发源地四川阆中古城,2023级工程造价专业7班李颖同学沉浸式体验了“画门神”“亮花鞋”等非遗民俗。她拍摄的“阆中年味”系列短视频在抖音获赞破万:“张飞庙前的三国故事、华光楼下的糖画艺人、状元坊里的科举文化……这座古城用2300年的底蕴告诉我们,传统不是标本,而是流动的盛宴。”
当2024级材料成型与加工专业7班黄史吉同学将印有“福气满满”“巳巳如意”的网络热梗春联贴上老家门楣时,奶奶笑着打趣:"现在的‘福’字不光倒着贴,还要带点‘潮’味儿!"在四川乡村,他亲历了一场传统年俗的“破圈”实践:包饺子时融入硬币、红枣的巧思,录制短视频记录全家贴春联的温馨场景。“老传统需要新表达,就像饺子馅儿一样,包容创新才能更有味儿!”他在实践报告中总结。
以文载道,修身明德,经典浸润养心性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增广贤文》中的智慧箴言成为学子们修身养性的指南。2024级工程造价专业7班姚星同学在读书笔记中写道:“读‘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我主动为父母筹备年夜饭;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制定了寒假学习计划。”学院通过线上读书、经典诵读等活动,推动传统文化从“纸面”走向“心间”。
通过这场跨越山河、贯通古今的社会实践,冶金与材料学院学子以青春视角解码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用创新思维激活传统节日的文化基因,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知来处,明去处”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冶材学院负责人在总结评比时表示,“同学们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镜头定格文化脉动,用笔墨书写家国情怀,真正实现了‘在行走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新春实践暂落幕,文化传承无止境。冶金与材料学院学子正以青春之力,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光彩,让千年文脉涌动新生力量。